有这样一群人
作者:徐石环
有这样一群人,
一群有别样身份的人,
伴随共和国一同成长,
有着几乎相同的年轮。
他们,
怀揣着,
走出大山的梦,
在学校莘莘求学。
然而,
变故,
让他们的学业嘎然而止。
或止于大学门前,
或止于高中门前。
他们有了一个特别名号,
回乡知青。
回乡知青,
有别于下乡知青。
他们不能招工,
也无所谓返城。
因为,
他们本就是,
农村乡民的子孙。
历史的演进,
也在演绎他们的人生。
农村教育发展的亟需,
这群还未完成学业的人,
被推上了学校的讲台。
他们,
洗了洗腿上的泥,
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迈上田埂,
走上了农村学校的讲台。
于是,
他们有了一个专属称谓,
民办教师。
这是让人五味杂陈的称谓,
却也是贴切的称谓。
他们亦师亦民,
有老师的名分,
可挣的是工分,
和农民一样,
靠工分糊口养家。
乃至于上完课后 ,
还下地劳作。
可就是这样一群人,
成了特殊时期,
农村教育的,
中坚力量。
是他们,
让农村孩子,
不再失学。
让大山里的娃,
一个一个走出大山,
走向世界。
他们以自己的坚守,
扛起了农村教育的重任,
不负时代,
不辱使命,
成为中国教育的抵柱脊樑。
鲁迅曾说:
他们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
这不正是民办教师的写照吗!
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也是对他们的慰籍,
他们有了再进校门的机遇。
这样一群人中的,
幸运者——我们,
三十八年前,
走进了,
耒阳师范的校门。
我们,
从大山深处,
从边远农村,
放下手中教鞭,
抖落满身风尘,
来到耒师,
沉下心来,
重新学习。
两年的尘埃洗涤,
两年的晨昏苦读,
我们有了全新的自我,
有了继续前行的动能。
今天的我们,
各自谱写了不一样的人生。
有的耕耘三尺讲台,
收获了芬芳桃李。
有的从政为民,
政绩裴然。
有的商诵弄潮,
收获的不仅是,
金银珠玉,
更多的是快意人生。
不少人,
再学习,
起更高平台,
拓展了人生的,
广阔空间...
这一切,
都源于,
在耒师的学习,
承恩于老师的悉心教诲,
也有济于同学的抵励共进。
断鸿声里,
渡头落日。
今天,
我们已不再年轻,
激情燃烧已然是过去式。
我们聚首母校,
是因为,
我们心中,
有未了的情。
我们要感恩,
为我们的人生铺路的老师。
我们要寻续,
别离多年的同学情。
我们深知,
我们是从这里,
羽化飞升,
鹏程启航。
我们是由这里,
龙门跃进,
击浪前行。
我们借这里,
改写人生称谓,
开创了灿烂的人生。
我们啊,
虽不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
也说不上,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是,
我们忘不了,
有这样一群人,
我们就是,
这样一群人。
——作者简介:徐石环,耒阳师范95班学生
创作背景:在时隔38年后,2020年10月30日,95班的同学重聚母校,欢愉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有感于往昔和同学的再见之情,现场吟诗以表达自己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