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30年前,走进中等师范学校的校门,从此开始了教师的职业生涯。耒师、湖师、首师、北师,求学一路,中国师范教育可谓风光尽览。回首起点,思念多多,感慨亦多多。
初入耒师的纠结
曾经,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分为三级,即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中师)培养,初中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师专)培养,高中教师由高等师范院校(师大)培养。大约自1983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在当时城乡二元对立的环境下,15岁入校读书不仅没有学费,还有生活费,18岁就能分配一份工作吃上“国家粮”。这对农家子弟甚至是城市普通平民家庭而言,诱惑实在是太大。作为出生于教师家庭的我来说,当老师,似乎是我从小的梦想,没有其他。对于父亲而言,我能当一名教师,他也非常满意。于是,1987年,我也成为中师生的一员,走进了耒阳师范学校的大门。
对于初入学的新生团体来说,每个个体的心态其实并不完全相同,有欣喜的、有平淡的,也有各种后悔各种纠结的。对于班里的大部分同学而言,可能欣喜者居多,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中学,当然仅有农村中学的佼佼者,才能有幸考入中师。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人生的大事,也是家庭的大事,甚至是学校的大事。《中国教师报》曾经登载一个中师生的回忆:“当初考上中师轰动了整个山村。我们村,我是第一个通过考试跳龙门的人。那震天的爆竹声一直响到如今,那庆贺的电影还历历在目,那祝贺的谢师宴一直醉到如今。”而我,则属于“各种后悔各种纠结”者。与大多数同学不同,我来自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多年以后,儿子在北京小升初时,我才赫然发现,我竟然是当地的第一届点招生。我所在的班,也可以说是初中实验班。当时的重点中学,拼的不是中专生,而是大学生,因此初中名列前茅的学生往往是直接升入高中,为高考积累生源。而我,初一初二一直停留在中等生的行列,进入初三,则有如神助,成绩一跃进入年级前15名。报考志愿时,班主任老师一听我要考耒阳师范学校,惊讶不已。不说考高中,即使要考师范学校,哪怕是考毛主席曾经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也行啊(后天班长同学考上了这所学校)!因为有了父亲的支持,班主任老师的建议没能阻止我的选择。中考结束后,有一天去父亲单位,遇上开会。一个熟悉的老师问我报考了什么志愿,我告诉他是师范学校,结果他一句“没用的人才当老师”让我郁闷不已。或许,纠结从那时候就埋在了心中。入学后,我又是诧异,我的分数竟然比本地的录取分数多出了近100分。而且,中师的培养计划中,没用开设英语。也就是说,我初中一毕业,就结束了英语课程的学习。(最后的结果证明,英语的缺陷生生阻断了很多同学继续求学的梦想)再想想我的家庭背景,或许我读高中考不上大学也能当老师。种种因素,让我想逃离,想退学重新回到中学去读高中。可是,读高中就一定能考上大学吗?考不上怎么向父亲交代?最终,我选择了接受。然而,这份后悔与纠结,确实是我一路求学的动力,它支撑我来到北京,走向大学的讲坛。其实,若干年后,很多同学都后悔,有的同学经常在梦中参加高考。网上流传的“中师生之殇”、“中师生的悲剧”、“中师生的尴尬”、“中师生的不幸”都出自曾经的中师生之手。
中师生是这样学习的
虽然有各种后悔与纠结,但耒师的学习,最终让我乐在其中,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等学科,听说比高中容易。
中师教育,与高中有本质的不同。它的目的,是培养全能型的小学教师。语文的学习,与高中不同,包括语言、文学、写作甚至教学法。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较之高中容易一些。对于其他素质教育课程音乐、美术等,则要求比较高。此外,中师还要学习一些教学法类课程。对于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似乎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我应该是一个典型的文科生,语文是强势学科。但是记忆中,中师学习中我的数学与生物成绩最好,数学还参加了什么比赛,而生物课堂的课前提问有一段时间甚至是我的主场。数学之所以成绩优秀,根本原因是刘老师的授课方式与初中老师相似,就是学生先自学,老师再解答。这种学习方法,很多同学不适应,而我则很喜欢。而生物课,我私下揣测,应该是老师与我同姓,老师经常点我回答问题,我不敢让老师失望。有一次彭老师带我们在校园里上课,教我们认识各种植物,我至今仍记得的只有“大叶女贞”、“小叶女贞”。
音乐,怎一个“唱”字了得。
中师教育,最有特色的应该是音乐、美术、体育、普通话等课程的学习。三年时光,印象中非常忙碌,除了每天的正常上课时间,其他时间学校也都有安排。音乐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跟随老师在课堂上学习视唱,还有练耳、指挥、弹琴(有的还有舞蹈),甚至在课余时间还要练琴。说起唱歌,我早已不记得音乐老师教了我们什么歌曲,却清楚地记得一年级时班主任刘老师教我们唱的一首歌。“故乡的山坡坡,勾起我回忆那么多,山坡上的小木屋,伴随我的童年渡过。妈妈的被窝窝,温暖永留在心中,爸爸的叮嘱,我牢记在心头。”之所以记得,总觉得这首歌与刘老师的形象很不搭。现在想起来,是不是因为当年老师在恋爱的缘故呢?当时的音乐教材,都是清一色五线谱。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刚开始真是苦不堪言。对我来说,则是小菜一碟。因为初中三年,我音乐课上学的都是五线谱。因此,识谱能力比较强,几个降号几个升号的曲子对我也没有什么难度。在音乐课上,我们听了大量中外名曲。而在每天早晚自习,同学们都要轮流去琴房练琴。当时的师范学校,国家投资较大,基础设施的配备比较全。但钢琴只有老师才有,学生琴房配的则是风琴。我的风琴水平应该说是不错,从《小松鼠》入门,一直弹到舒伯特的《鳟鱼》,印象中最激昂的则是《运动员进行曲》。毕业后担任六年级的音乐课教学,边弹边唱带学生也能够运用自如。当时,同学们都想再学一门乐器,有的练二胡、有的练吉他,有的练小提琴。我买了一把小提琴,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最终还是放弃。有的同学,还试着学习编曲写歌词。对于爱好诗歌创作的同学而言,写歌词不是什么难事。但是编曲,则难度太大,当时也没有老师带我们,因此,我也没有见到像样的作品出现。若干年后,翔军同学担任农村希望小学的校长,一直坚持给孩子们写歌,真是给了我一份惊喜。
美术,“说起来都是泪”。
从小到大,我对绘画一直不喜欢,连带对书法也没有兴趣。中师第一堂美术课,老师让我们以自己的通讯方式为对象,写几个美术字上交。结果第二次课一上课,老师就展示了最好的与最差的作品,很不幸,最差的那张是我的。更悲催的是,两张的文字重复处很多,因为我与仁春同学是老乡。(事后我想,是不是我也不是最差的,谁让我的与最好的作品可比性太强呢)老师的这一做法,更是生生扼杀了我对美术的兴趣,从此我对美术课有了一丝恐惧。158班的美术课,一直是男生的天下。班里的男生,很多都有美术天赋,有的素描好,有的油画好,有的毛笔字好,有的美术字好,在学校都是拔尖的。
反观女生,几乎没有出色的。有一次素描写生课,老师说谁当模特儿就给85分。女同学跃跃欲试,我也有点动心,但一想起三个小时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还是放弃了。最后,还是洒脱的小春同学抢到了这个机会。课后,看到一张张的“晓春”,同学们都笑弯了腰。对于晚自习的毛笔字练习,我也不敢不练,但真心没有用心练过。其他如手抄报、黑板报,也真是拿不出手。若干年后,单位有书法训练营,由书法家同事带大家练习,我没有勇气尝试。家里也堆满了书法字帖,练字的工具也齐全,我也从来没有拿起笔。当然,中师的美术学习也有种种美好。当年的教室,靠里的一面墙上,整整齐齐挂着45份画夹,同款同色系(绿色),那可以说是教室最耀眼的装饰。每份画夹里,都放着绘画工具铅笔(从HB到5H、5B不等)、颜料等,还有自己的作品。从同学的作品中,发现了很多自己没有发现的美。室外写生课也充满了乐趣,记得有一年的秋天,老师带领我们在操场旁边的大树下写生,虽然自己并不具备将美入画的能力,但那美好的画面永远停留在记忆深处。还有一次美术课考试,省里面规定必须考《美术鉴赏》,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到梵高的《向日葵》,真正过了一把“鉴赏”之瘾。美术课考试,我也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
158班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女生的天下。158班的男生,应该说很优秀,但唯独在体育上,似乎没有突出者(或许是我对男生体育项目不太了解)。中师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掌握体育技能,还得学会怎样当体育老师。因为在学校教学理念中,学生应该在小学任何一门学科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记得体育课上的喊口令,小学阶段的各套广播体操、健美操,我们都有过训练,我还曾经担任了健美操的领操人。当然,我最擅长的则是短跑。作为学校田径队的主要成员,运动场曾经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参加田径队的一大好处,是可以不参加早自习。不参加早自习的好处,则是可以赶在同学们之前吃早餐,这是我喜欢田径队的主要原因。若干年后,儿子也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当他向我发出挑衅的时候,我得意地对他说:“你不知道你妈当年就是田径队的吗?”158班,值得骄傲的还是建冬同学的长跑、晓红同学的铅球……每年的运动会,158班的女生一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当然,158班的女生不仅在运动会上亮眼,在当年的耒师校园也绝对吸引眼球:那张扬的裙装、欢快的笑语,特别是小春同学的歌声,想低调都难。
学好普通话
中师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学习,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普通话的训练。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日常交际的语言是方言。南方地区的方言,比北方方言要复杂得多。北方地区的方言,不论你是河南人还是山东人,听懂基本意思应该没有问题。而南方地区,即使是同一个县的,可能彼此也不太容易交流,跨市、跨省交流,则更为困难。对于湖南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30后、40后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50后、60后能听懂,但说不好。80年代初期的农村教师,大部分都不会说普通话。其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用方言进行。即使是念课文,也是用他自己理解的普通话,由此造成的笑话简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这批中师生,大部分不会说、或者说不好普通话。祁东同学对耒阳同学说话,如果完全用方言,那基本上就是鸡对鸭讲。而标准普通话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为此,学校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一方面是开设语言课,让学生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学生要笔试、口试过关考试;另一方面则成立普通话推广小组,在帮扶中提供普通话水平。我小学五年级时的语文数学老师都是中师生(他们是高中毕业后读的中师),初中的老师也都是普通话教学,因此,普通话在班里算好的。作为班级普通话推广小组的成员,我也要负责几个同学的普通话学习。朗读、朗诵、讲故事、一对一的纠音,三年的训练,班里的每个同学普通话都过关了。而且,不仅仅是普通话过关,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朗诵的能力都比一般人强。这批同学,毕业后,就像种子,洒在了广袤的农村大地。他们,彻底改变了普通话在农村地区的传播状况。
上讲台,走好第一步。
作为未来的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学习是必要。小学的知识并不难,难在怎样让学生懂。了解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小学生与中学生、大学生的最大不同,不仅仅在于理解知识的能力差,还在于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其年龄特点,教学方式也以生动形象为主,必要的时候还得借助教具。而且,教师还得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我有短暂的中小学教学经历,当大学老师也有20年,在我看来,小学课堂教学是最辛苦的,而最累的更是嗓子。现在中小学教师的入职要求,已经与以前不同,非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只要通过了某些考试,照样可以成为一名教师。比较而言,我们当年为了走向讲台,其中艰辛难以言表。不说粉笔字的训练、教具的制作、教案的编写,光是课堂上儿童语言的使用,都得细细思量。
从容地站在讲台上,是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只有从容,你才能知道自己要教什么,你的眼中才能有学生,才能观察到谁在认真听课,谁在走神,你才能真正掌控课堂,成为课堂的主导者。目前的教学理论中,教师为主导者的观点已经受到挑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观点支持者日多。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确实有多种形式,但最基本的一种,始终是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一个好的教师,有一种气场。他(她)只要站在讲台上,学生就会受到感染,自觉跟随他(她)的节奏开始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到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当年的中师生,没有那么多实习基地,只有毕业的那个学期,我们才有一个月的实习。但是,我们自己的班级,就是我们的实习基地。在语文课上,同学们会轮流上讲台自己当老师,讲授我们的语文课文。班里面还经常举办演讲、朗诵、讲故事比赛等,这些,都是我们训练自己成为合格老师的机会。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怯场,一上讲台,就手足无措,涨的满面通红。慢慢地,大家都适应了讲台,最后能够收放自如。毕业实习时,我分到了附小的一个二年级班。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生病无法工作,我一进入实习岗位,就接手了她的工作。而且,在走进课堂前,我拿着这个班的座次表,一一对号入座记下了50名同学的名字。第一堂课,我就准确叫出了同学的名字。回想起来,当年真是够生猛!
中师生活面面观
玩在耒阳
耒阳师范学校坐落在湖南耒阳。耒阳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三国演义》中庞统就曾任耒阳县令。但至1980年代,城内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不过作为南方城市,最不缺的就是山水景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也会集体出游,尽情挥洒青春。班级的第一次出游,在第一学期,选择的是耒阳机场。耒阳是军事重地,驻扎部队较多。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作战部队,有一部分就来自耒阳。耒阳机场其实是一个军用机场,有一定的保密性。可能是大家都没有坐过飞机,想见识一下,于是有了这次的机场之行。我们全班45个同学,都是挤着公共汽车去的。大家一路欢歌,让同车的乘客朋友惊讶不已。
还记得有一次去耒阳火力发电厂附近的山地野炊。班主任曾老师也出动了,甚至还带了一位御用摄影师。我们带着锅碗瓢盆,一到目的地,起灶的、洗菜的、淘米的、炒菜的、洗碗的,大家一一到位,各显身手。在野外吃着同学们自己做的饭菜,虽然没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同学之间的情谊则在无形中滋长。(毕业20年聚会,除极个别同学因为特殊原因外,其他的全部重回耒师。至今,全班45名同学的学号我仍能如数家珍。)
还有夏日去耒水中央的鸭婆洲游玩,蹚水过河时,女同学都是由男同学背过去的,事后听说因为谁背谁的问题,男同学还起了争执。我早已记不起谁背我过的河,但在鸭婆洲玩耍的画面却异常清晰。
吃在耒师
按照当年的政策,中师生每个月都有生活费,学校按时给我们发放菜票和饭票。我已记不住每个月多少,但女同学一般都吃不完,而对正在长个儿的男同学来说,则往往吃不饱。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还有吃不饱饭这种事。食堂窗口有一位阿姨,是老爸的学生。每次看到我,恨不得一份菜给我两份的量。每个月,我都有饭票剩余。我把吃不完的饭票,都买了零食。而且,当时家里给我的零花钱很充裕。每天黄昏,我与晓燕都会边散步边吃零食。我们俩相处的模式就是,干活她得帮我干一半(遇上缝被子那就得全包),吃零食我得帮她吃一半。即使到现在她给上大学的女儿快递自制的黑芝麻花生酥,还得给我快递一份。我边吃着花生酥边偷着乐,晓燕,你一定是上辈子欠我的。当年,吃不饱肚子的男同学中,就有某同学。这期间,班里的某某女同学给了他饭票,不知名的老乡学姐给了他饭票,唯独我,眼看他饿肚子自己却在悠闲地吃零食,这成了我一辈子不可饶恕的“罪过”。
多余的饭票还有一大用处就是到面包房抢面包。客观来说,耒师的面包,色香味都无法与耒阳一中的面包比,更无法与现在市场售卖的面包比,但正是因为“抢”来的,所以吃着特别香。之所以要“抢”,是只有特定的日子才有面包出炉,而且数量有限。想吃面包,那就得掐着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面包房。这时候,我的短跑优势就出来的。每一次,我几乎都能“抢”到。
读书很嗨
多余的饭票买了零食,满足口腹之欲,精神粮食也不能缺。读书,可以说是我的最大爱好。这一兴趣的起点,其实就在中师时期。当时,同学们也买书,但数量毕竟有限。一方面是经济因素,另一方面在耒阳这座小城,能买的书籍也不多。因此,看书还得到学校的图书馆借阅。说是图书馆,其实也就是一间大一点的图书室。感谢“黄金的八〇年代”,让这小小的图书馆拥有了中外经典。感谢杨老师,让我得以自由出入藏书室、按照自己的意愿挑选书籍,并且不受数量的限制。因为这一机缘,我翻阅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甚至是黑格尔的《美学》,也曾试着去啃。有学生说我博闻强识、出口成章,这其中就有当年的功劳。或者,我文学博士的头衔,也得感谢那座图书馆。
诗与远方
在“黄金的八〇年代”,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文学青年。汪国真、席慕蓉等人的诗歌风靡校园,当年的我们,几乎都是他们的粉丝。同学们聚在一起读诗,写诗,一起拥抱这诗歌的黄金年代。班里的男生出了几位诗人,在学校还小的名气。他们后来创建了班刊《世纪风》,在校园出尽风头。在女生中,我算是诗歌爱好者,但写诗少,更多的是读诗。毕业后奔赴工作单位,我的行囊中,仅有的书籍,都是诗集。这些诗集,被我珍藏了很多年。
卫生也疯狂
耒师校园,说不上很美,但却是我历经的最干净整洁的校园。这份干净整洁,基本上靠的是同学们的双手。每个班,都有自己的校园卫生区。每周在特定的时间段,大家都在进行大扫除。食堂里的饭菜,禁止带离食堂,也避免了环境污染。而室内环境,整洁的真是有些疯狂。作为女生部的委员,每周都要检查各宿舍卫生,因此,对于女生宿舍的卫生情况,我们几个女生部的可以说最有发言权。入学之初,学校进行了几天的军训,参观军营后,我们的被子都被要求叠成豆腐干状,天天如此,一直持续了三年。宿舍里的所有物品,几乎都有特定的放置区,而且,全部得连成一条线,床上的被子一条线、床下的鞋子一条线、凉的毛巾一条线,甚至是口杯的把手牙刷的朝向,都得一条线。回想起当年的宿舍,我的脑子中就是有无数条线在飞。而宿舍的干净程度,也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门窗的干净好办,玻璃的干净真是大难题。当年检查卫生时,床单有皱褶算不合格,门窗的缝隙都得用手指去擦拭,玻璃反光时有棉絮丝也被认为不干净。现在想想,得亏是南方,这要是北方,北风一吹,玻璃怎么可能干净到那种地步。有朋友到家玩,经常会夸我家里整洁。我真想把她拉到素荣同学(当年的女生部长)家,让她看看怎样才是整洁。真想问问素荣同学,你这是耒师后遗症吗?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1990年夏天,我们毕业了。某同学当年写的散文,记录了我们离别的思绪。
离别之歌
我们都知道,在七月正红的早晨或黄昏,我们就该告别。
天依然是蓝蓝的天,地依然是深沉的地,只是这天这地已让我们寄给读你读我的昨天。
让我们点燃火把,站在所有的心堤之上,欢呼浪的到来、潮的到来。我们点燃火把,让燃烧的火种在寒冷的日子里烘烤你的寂寞。
赠你我的影集,在一个无名的清晨。忧郁的小雨打湿了我的赠言,让你记起我,赠你我的影集。
我们要走了,要走了,去一个有风的原野。想今夜,月亮正圆,我伏在原野之上,清风把握的祝福,带给我难忘的同窗。
要分别了,让我们记住每一段波动的时刻,留作想念的镜头。
18岁的年龄,对大多数人来说,正是青春的开始。而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而言,则是青春的结束。全年级8个班360余名同学,除了4人报送大学,5人省里统一分配,几人留在县城,其他的都分配到了农村中小学,有的甚至分配到了村小。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则很骨感。中师的三年感受到多少浪漫、快乐,毕业面临的痛苦与彷徨则有多深。可以说,大多数同学的入职,都是一部“血泪史”。对于这个年龄而言,故乡不值得自己停驻,远方永远充满吸引力。我想挣脱父兄的照顾,想要飞,想要飞得更远。结果,我拿到了省里统一分配名额,确实是飞得够远,远到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我的“血泪史”,与其他同学不同,但同样不堪回首。多年后,同学聚会,大家回首往事,不免感慨唏嘘!好在,大家都挺了过来,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1999年后,全国陆续取消中师教育。中师师范学校,成为过去时。中师生,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奋斗在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成为教育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所谓“国家之大幸,个人之不幸”。他们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改变了农村的教育面貌,但某些同学的个人人生之路,则充满了悲情的色彩。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感恩这段经历,正是有了中师,我接受了全面的素质教育,让我的人生不再乏味与单调;正是有了中师,我掌握了教学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感恩这段经历,在这里,我遇上了众位良师益友,你们成为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还遇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执子之手,满满的都是幸福!
青涩时光遇上你,真好!
2017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