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吉林省有一所浑江小学,学校不大,只有80张课桌,令人称奇的是这80张课桌,居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做的,历经了60多年的沧桑,它们却依然完好无损。在浑江小学,每一个学生都有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第二个故事:今年10月下旬我校和冠湘中学接连召开了田径运动会,运动会期间运动场西面的围网变得伤痕累累、千疮百孔,这就是一些不讲文明的学生蓄意破坏的结果,学生科的杨军老师亲手抓了一个搞破围网的初中生交给了冠湘中学教导处处理。那么这个学生要承担的责任就是:损坏公物必须赔偿。
“遵守公德,爱护公物”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永恒的话题,然而在我们的校园里却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楼道和教室的墙壁上污迹斑斑(新维修好的第三公寓A栋3楼的楼梯间雪白的墙面和干净的地面就有方便面汤水的污渍);美丽的草坪上随处可见瓜子壳;教室和走廊的地面痰迹斑斑;美丽的运动场上到处都是口香糖胶(同学们你们低头看看自己的脚下有没有);整洁的校园里经常会看到随手扔掉的食品包装袋和废纸等;墙壁开关被恶意破坏,玻璃被打烂,门窗被踢坏,教室、宿舍用品被损坏;更有甚者,把饮料瓶罐扔进厕所堵塞下水道,把宿舍里的水管弄断等等。同学们,大家是否曾想过,这些不文明行为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是多么的不协调。每当看到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一定会嗤之以鼻,并给上一句:缺德!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社会“公德心”,他们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同学们“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是反映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应该按这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雪莱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所以,爱护公物,人人有责。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与核心。当大家漫步在校园,面对繁花似锦、绿树成阴、道路整齐的优美环境时,相信你一定会有一种美的感受和好的心情。每当我看到绿地上零落的小草,带着被粗鲁践踏过的痕迹,我不禁想问问,那些踩过它们的人难道未看见“小草对你微微笑、请你把路绕一绕”这样动情的提醒吗?当看到门窗被破坏,墙上有脚印,地上有口香糖胶,开关水龙头被破坏,我想质问那些人,质问他们的心灵,你们的良心何在?这样的人,他们没有公德心,他们的心中缺少爱——缺少对自然、对他人、对校园、对社会的呵护与关爱。在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中,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美丽的语言:因为爱,我们营造起宽容和理解的氛围;因为爱,我们不再有不必要的争执和摩擦;因为爱,我们愿意向一位陷入困境的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因为爱,我们绝不忍心去破坏我们可爱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
在此,我再次向同学们发出倡议:挪动桌椅小心翼翼;开门开窗轻手轻脚;不要在洁白的墙上蹬踏留迹;不要让电灯开关面目全非;随手关灯节约每一度电;拧紧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呵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不在校园里乱吐、乱丢;捡起地上的杂物,保持校园的整洁干净;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面孔一样爱护环境,要像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珍惜公物。
有人说:“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氛围可以催人奋进”,说明创造优美环境的重要性。作为老师,作为学生,我们都希望置身于这样一个美的环境中:清晨,我们在百花丛中晨读,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加强了我们的记忆;黄昏,我们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漫步,挺拔的绿树会激起我们成长的紧迫感。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用双手创造美的环境,让我们的校园在我们每个人的精心呵护下变的更加绚丽多彩,绽放出更加和谐动人的光辉。